茶汤出现酸味,是许多茶友在冲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扰。酸味若过重,不仅影响口感,还可能掩盖茶叶本身的香气与韵味。要调整冲泡手法,关键在于理解酸味产生的根源,并针对性地调整水温、投茶量、浸泡时间等细节。
首先,水温过高或浸泡时间过长是导致茶汤发酸的主因之一。例如,乌龙茶、普洱熟茶等发酵程度较高的茶叶,若用沸水长时间闷泡,茶叶中的有机酸物质会过度析出。建议将水温控制在85°C-90°C,前几泡快速出汤(5-10秒),后续可逐泡延长3-5秒。若使用紫砂壶,因其保温性强,出汤时间需比盖碗更短。
其次,投茶量过多也会加剧酸味。以150ml盖碗为例,普洱生茶建议投茶6-8克,熟茶5-7克;白茶则3-5克为宜。若茶叶较碎,可适当减少1-2克。此外,注水方式也有讲究——沿杯壁缓慢注水,避免直冲茶叶,能减少刺激性物质的释放。
若酸味仍明显,可尝试"润茶两遍法":第一泡沸水快进快出(3秒内),用于唤醒茶叶;第二泡同样快速倒掉,此步骤能有效洗去部分酸性物质。从第三泡开始正常冲泡,茶汤口感往往更纯净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某些茶的微酸属正常现象。例如三年内的新白茶会带有梅子香般的天然果酸,优质普洱熟茶也可能呈现类似枣香的微酸底韵。这种酸味应是愉悦的、转瞬即逝的,若酸味尖锐持久并伴有闷馊感,则可能是储存不当或工艺缺陷。
最后,建议记录每次冲泡的参数(水温/时间/茶量),通过对比找到最佳平衡点。好茶的韵味如同交响乐,酸甜苦涩需层次分明,而冲泡者的手法,正是这场演出的指挥棒。